记得潘美曾经讲过这样一件往事:1988年她刚刚出道的时候,唱片公司原本是打算让她和另一个女孩子一起出唱片的。但是那个女孩子闹脾气不肯做了。于是公司就和制作唱片的老师商量看潘美能不能一个人出唱片。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孤注一掷,为潘美一个人出了她的第一张专辑《不要走,不要走》。从而使潘美成功的走上了她的音乐之路。——每次看到这段视频,我就会不知不觉的想到,如果当年有人可以和潘美一起出唱片,一起并肩作战,那么潘美在音乐这条路上就会多一个同伴,可以和她一起面对歌坛中的风风雨雨,在后来潘美面对的众多是是非非时就有人和她一起承担。然而,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,孤独就是潘美在音乐之旅上的宿命。 在潘美最初入行的五年中,她的身边还有方季惟、林芸、何映达和王中平等人为伴。蓝与白并不是一个大公司,所仰仗的就是团队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帮助。许多的场合都可以看到潘美和蓝白群星一起快乐的身影。那时的潘美还不显得形单影只。只是随着潘美和蓝与白宾主关系的结束,潘美自组音乐殿堂的开始,这种情况就不复存在了。很多大公司拥有许多大牌的歌星,每到发新片、演唱会的时候总有同门歌手打气助威好不热闹。而潘美始终是特立独行的,站在舞台上的她总是一个人,冷冷的,淡淡的。一个篱笆三个桩,一个好汉三个帮。没有同伴的潘美站在人群中显得有些落寞。那些热闹的、搞笑的综艺节目之后总能看见潘美疲惫的眼神。没有知音陪伴的潘美也会感到寂寞吧…… 也许是因为早年签约蓝与白的后遗症吧,潘美从1993年起就没有真正属于那个公司。她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,自己花钱请经纪人,自己制作唱片发行。对于潘美而言,这样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他个人的风格,音乐完全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。这对一个艺人是梦寐以求的事情。但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利也有弊。潘美的身后始终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支持。没有人为他做整体的策划、包装,为她的演艺之路规划一条长久之路,也没有机会让李宗盛、周治平、陈乐融这些优秀的词曲作者合作为她打造适合自己的主打歌。潘美只是照自己的意愿一直走下去。在她自组音乐室的四年里她制作了七张唱片,曲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。只是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,如果有人可以给她更好的指点和帮助。潘美的音乐之路应该会更长久,更有生命力。然而,这样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。 1995年之后,台湾歌坛开始陷入危机,许多和潘美同期出道的艺人都面临了生存的窘境。许多人选择了另辟蹊径,改换跑道。苏有朋凭借《还珠格格》一炮而红,转而在戏剧方面迎来新的辉煌;庾澄庆开始主持《超级星期天》,走主持人的路线华丽转身。只有潘美,她对于音乐的执着使得她依然坚守在舞台之上。以后的十几年里她跑遍了中国大陆的大小城市,从万人体育馆到KTV,只要有人听她唱歌,她不会计较城市的大小和场地的优劣。她就是一个天生的歌者,只有在舞台上就能散发出异样的光彩。她是舞台上的精灵,只要她站在台上就可以带动所有人的热情。——和她同一个时代的歌手们要么相夫教子,要么绝迹舞台,只有她,仍旧在舞台上孤独的唱着。 潘美在金点时代的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是《无路可退》。在那张CD附送的明信片里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:潘美肩背着一把吉他,望着眼前长长地台阶拾级而上。“音乐独行侠”这个称号对她而言是那么的贴切。二十年了,潘美始终孤身走在音乐旅程上,执着地做着她想做的事情,不为周围的人和事改变什么。她的歌声陪伴我们从年少到如今。——写到这里不禁感概万千。也许她一直是孤独的,但是我相信,支持她一路走下去的是我们的关爱和支持。她并非是孤独的。那些和着她的歌声齐声高唱的歌迷们,那些随着她一路走来的掌声,那些一如既往地给她祝福和鼓励的声音是对她的最高褒奖。 |